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正文

祖孙传承制作风箱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2/26 1:05:57 人气: 标签:新闻图片制作

  随着电磁灶、液化气的普及,晋南农村过去用来做饭的风箱已比较少见,但稷山县非遗传承人卫俊利多年来一直坚守风箱制作技艺,今年还接到了不少订单。临近年关,他和传承了自己技艺的孙子又制作了近百个。图为爷孙俩正在制作风箱。 本报记者 马立明 拍客 史云平摄

  又到年关,每逢这时,晋南家家户户有支起大锅蒸馒头、煮熟肉、炸麻花的习俗。用大锅进行蒸、煮、炸时,对火候的要求极为苛刻,既需要大火猛攻,又需要小火慢炖。一直以来,当地人控制火候靠的是传统的烧火神器——风箱。如今,随着电磁灶、液化气、电鼓风机的普及,风箱在老百姓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但每当逢年过节需要支大锅时,风箱的身影还是会不时出现。

  从曾经的家庭必备到如今的偶尔使用,风箱的市场已难言当年之“勇”,制作艺人也日渐稀少。但市场有时很奇怪,不知道是不是“风水轮流转”,最近,稷山县稷峰镇西薛村依然坚守的风箱老艺人卫俊利和孙子卫义康就迎来了供不应求的订单。

  西薛村曾是当地有名的风箱村,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村里就有人制作风箱,后迎来一个小的,最鼎盛的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做风箱,单有自己名号的就达40余家,每天全村生产风箱200个左右还供不应求。

  卫俊利就是在那时跟着父亲学习制作风箱的,当时父亲的风箱名号“新盛堂”在当地叫得非常响亮,有人要学艺还得排队。2000年后,随着电磁灶、液化气的逐渐普及,风箱的销量直线下降,村里好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年长的看着没什么销量也放弃了这门手艺。但卫俊利下来了,每到农闲时节,他便搬出工具,开始精雕细琢。

  临近年关,正好是晋南民间支大锅用风箱的时候,由于制作的人少,卫俊利的产品销量一直还不错。忙不过来时,卫俊利就让孙子卫义康过来搭把手,卫义康渐渐地掌握了制作风箱的全套工艺流程。卫俊利说,自己已经72岁了,让孙子学一学,主要是不想让这门手艺丢在自己手里,他对孙子的要求是宁可绝活在手无用武之地,不可市场有求而无手艺在身。

  今年,卫俊利和卫义康制作风箱将近百个,每个市场价350元,都是订单生产,不愁卖不出去。近几年,卫俊利将从父亲手里传下来的“新盛堂”名号改成了自己的“老大卫俊利”,在当地也是叫得响当当。2017年4月,卫俊利被评为稷山县西薛风箱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这更坚定了他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决心。

  风箱是木制的炊具之一,俗称风匣,亦称双动活塞式风箱,由箱体、堵风板、推拉杆、风舌与出风嘴等部件套装组合而成。

  双动活塞式风箱是中国在鼓风技术方面最重要的发明,它出现于唐代或宋代。公元1280年印制的《演禽斗数三世相书》中,刊载有一幅世界上最古老的双动式活塞风箱图。明代《天工开物》中所载的活塞式风箱,与此类似。活塞式风箱正程都做有用功,用手推拉推拉杆时,每行程中一端排气鼓风,另一端同时吸取等量空气,因而能提供连续风流,提高鼓风效率,是鼓风技术上的重大进步。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4月出版的《历史的细节》一书中,将风箱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机器。欧洲直至公元1716年方发明了类似的双动往复式水泵,为后来发明活塞式机械奠定了基础。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